手机版 | 网站导航
首页 > 教育 > 教育资讯 > 为您服务教育网 微信 为您服务教育网课件中心 微信公众平台 为您服务 为您效劳 为您带来的不便 为您96 为您敞开大门 > 微信网页版_为您解析利尿药的生理学基础分类

微信网页版_为您解析利尿药的生理学基础分类

教育资讯 | 2020-01-02 | 阅读:
【www.sccdzwls.cn--教育资讯】

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

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、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。

(一)肾小球的滤过

血液流经肾小球,除蛋白质和血细胞外,其他成分均可经肾小球滤过而形成原尿。正常人每日生成的原尿可达180L 左右,但绝大部分被重吸收。影响原尿量的主要因素是肾血流量和有效滤过压。有些药物(如强心苷、氨茶碱)能通过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,使原尿量增多,但由于存在球-管平衡的调节机制,终尿量增加并不多,只能产生较弱的利尿作用。

(二)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

正常人每日排出终尿仅1~2 L,约占原尿量的1%,而99%的水、钠被肾小管重吸收。如果药物能使肾小管重吸收减少1%,则终尿量可增加1 倍。由此可见,肾小管是利尿药作用的重要部位。利尿药的作用强度主要又以其对肾小管作用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。根据各段肾小管对Na+、Cl-和水等重吸收的特点将肾小管分为以下不同部位(见图21-1)

1.近曲小管 原尿中85%的NaHCO3、40%的NaCl、葡萄糖、氨基酸在此段被重吸收。该段Na+主要通过钠泵和H+-Na+交换的方式被重吸收。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的H+来自H2CO3,而H2CO3 由碳酸酐酶催化CO2 和H2O 生成。低效利尿药乙酰唑胺可通过抑制碳酸酐酶,减少H+的生成,抑制H+-Na+交换,促进Na+排出产生利尿作用。但由于受近曲小管以下各段肾小管代偿性重吸收增加的影响,乙酰唑胺的利尿作用较弱,而且易致代谢性酸中毒,现已少作利尿药使用。

2.髓袢升支粗段 此段重吸收原尿中30%~35%的Na+,且不伴有水的重吸收。在该段管腔膜上存在着Na+,K+-2Cl-共同转运载体(co-transporter),将Na+、K+、Cl-重吸收进入细胞内。高效利尿药能选择性地阻断该转运体,因而也称为髓袢利尿药(loop diuretics)。 重吸收进入肾小管壁细胞内的Na+可通过基侧膜的Na+,K+-ATP 酶主动转运至组织间液,细胞内的Cl-可通过基侧膜的氯通道进入组织间液。细胞内的K+经管腔膜上的钾通道再循环返回管腔,由于K+返流至管腔,造成管腔内正电位上升,进而驱动Mg2+和Ca2+的重吸收。因此,髓袢利尿药不仅增加NaCl 的排出,也增加Mg2+和Ca2+的排出(见图21-2)

由于此段Na+重吸收的同时几乎不伴有水的重吸收,所以管腔内的原尿随着Na+、Cl-的重吸收而被逐渐稀释,这就是尿液的稀释过程。同时,被转运到髓质间液的Na+、Cl-与尿素一起,形成此段髓质间液的高渗。当低渗尿流经处于髓质高渗区的集合管时, 在抗利尿激素(antidiuretic hormone,ADH)的影响下,大量的水被重吸收,形成高渗尿,这就是尿液的浓缩过程。髓袢类高效利尿药通过抑制Na+,K+-2Cl-共同转运载体,不但抑制了尿液的稀释过程,并且由于抑制了Na+、Cl-的重吸收,髓质的高渗无法维持,抑制了肾对尿液的浓缩过程,从而排出大量低渗尿,故所以利尿作用强大(见图21-1) 3.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这段重吸收原尿中约10%的Na+。

(1)远曲小管近段对Na+重吸收的方式主要通过Na+-Cl-共同转运载体,但转运速率比髓袢升支粗段慢。中效利尿药噻嗪类主要抑制远曲小管的Na+-Cl-共同转运载体,影响尿液的稀释过程,产生中等强度的利尿作用。

(2)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腔膜存在着钠和钾通道,管腔液中的Na+经钠通道进入细胞内,而细胞内的K+则经钾通道排入管腔液,形成K+-Na+交换。这一过程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,低效利尿药螺内酯通过拮抗醛固酮,间接抑制K+-Na+交换,排Na+留K+而产生利尿作用。低效利尿药氨苯蝶啶等则通过直接抑制位于该段的钠通道,减少Na+和水的重吸收而利尿。由于作用于该部位的药物均能排钠留钾而利尿,故又称为留钾利尿药。

 (3)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还可分泌H+,并进行H+-Na+交换,进入管腔中的H+可与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NH3 结合,生成NH4+从尿中排出,阿米洛利可抑制该处H+-Na+交换。 综上所述,利尿药通过作用于肾小管的不同部位,影响尿生成的不同环节而产生强弱不等的利尿作用。

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sccdzwls.cn/jiaoyu/65236/